導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體系,無疑是綠色發展中的“必經之路”。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體系,將目前分頭設立的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統一整合為綠色產品,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等體系。生命周期評價(LifeCycleAssessment,LCA)已成為國際上認定綠色產品或生態產品的主要方法。
綠色產品評價的相關政策
2015年起,生命周期思想頻繁出現在國務院和中央部委文件中,具體如下:
2015年5月,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提出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
2016年7月,國務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構建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制造技術體系。2016年7月,工信部《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到2020年,創建百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百家綠色設計中心、千家綠色示范工廠、百家綠色園區、力爭開發推廣萬種綠色產品。
2016年9月,工信部《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提出按照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綠色標準,開發推廣萬種綠色產品,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基礎數據庫,積極開展第三方服務機構綠色制造咨詢、認定、培訓等服務。2016年9月,工信部《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提出以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為目的,以企業為建設主體,以公開透明的第三方評價機制和標準體系為基礎,以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主要內容。
2016年12月,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提出建立以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指標。
2016年12月,國務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提出將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
綠色產品相關的國內外標準現狀
國際相關情況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針對I型、II型、III型環境標志,發布了多項國際標準,對三類環境標志的實施原則和程序進行了規范。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針對電子電氣產品的環境意識設計制定了10余項環境意識設計方面的國際標準。歐美等20余個發達國家及地區均開展了涉及綠色產品相關的評價,并制定了綠色產品評價標準。這些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普遍采取生命周期評估(LCA)方法,分析產品生命周期相關的環境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有害物質禁用及限量、企業環境要求、產品可循環利用設計、包裝物要求及循環利用等,在產品質量和功能方面也作了要求。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199個國家、覆蓋25個工業領域的460余種“綠色”相關標識與認證體系,包括了德國藍天使標識、北歐白天鵝標識、歐盟生態標簽、韓國生態標簽、日本的生態標簽、美國綠色徽章、加拿大楓葉標識、歐洲之花標簽等多個國家或區域的標識與認證制度,均可作為國際對標的實踐案例予以參考。例如,作為全球第一個以“綠色”性質出現的產品認證---德國藍天使標志,屬于目前世界上最嚴格的認證制度之一。根據相關報道,100%的德國民眾愿意購買具有“藍天使”標志的產品,68%的人愿意為使用“藍天使”標志產品而接受更高的價格。
“綠色化”體現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等社會公益屬性類的要求,是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選擇,全球綠色競爭和綠色新政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歐盟“2020發展戰略”將綠色增長作為提高歐盟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并提出使用生命周期理念評價綠色產品、逐步規范并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市場,避免因評價方法不同給消費者、采購方帶來混亂的信息或是給企業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歐盟還開展了為期3年的綠色產品試點,主要產品包括電池與蓄電池、裝飾涂料、冷熱水供應管道、家用洗滌劑、中間紙產品、IT設備等14類。
國內相關情況
目前,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領域都制定了相關標準。例如,環保方面,環保部環境保護部發布近100項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行業標準,作為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評價依據,涉及97種產品。建材方面,住建部和工信部制定了《綠色建材標識管理辦法》、《綠色建材評價技術導則(試行)》等文件,支持開展綠色建材評價工作。農產品方面,農業部制定了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行業標準。節能方面,國家標準委發布了64項強制性用能產品能效國家標準,作為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的依據,涉及家用電器、工業設備等22類產品。節水方面,國家標準委發布了洗衣機、反滲透凈水機、便器等8類產品水效標準,作為節水產品認證的依據。2015年,國家標準委首次發布了涵蓋原材料選取、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產品各階段涉及能源、資源、環保和品質等綜合性指標的《生態設計產品評價通則》《生態設計產品標識》以及家用洗滌劑等產品評價國家標準。
綠色產品相關標準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由于綠色產品涉及領域廣泛,內涵尚不明確,不同產品又有其特殊的要求,因而,總體上看,我國還未建立起統一的綠色產品體系,并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體系分立,市場混亂。不同部門、不同領域分別從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不同角度,設立了由標準、標識與認證組成的分立體系,從而產生了部門多頭管理、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的問題,造成了社會資源浪費,增加了企業執行難度和成本,增大了消費者辨別綠色產品的難度和要求;多種標識帶來了宣傳推廣力量分散,不同標準、標識與認證體系之間構成競爭關系,降低了社會認可度和可信度。
(2)綠色內涵與屬性不明確。目前,國際上對于綠色的概念通常是指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理念,綜合考慮產品設計、制造、使用、回收等各階段產生的對環境和人體影響的相關指標,而我國當前已有“綠色”相關標準、標識與認證制度,多是針對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單一/部分階段或單一/部分綠色指標展開評價,在未對具體產品綠色屬性進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盲目對“部分生命周期”的“部分綠色指標”開展評價工作,可能會使其結果產生誤導效應。
現有的綠色產品標準評價體系對市場的啟示
目前,我國不同部門、不同領域分別根據自身業務需要,從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各個角度設立多個“涉綠產品”的評價體系。2017年2月16日,國家綠色產品評價標準化總體組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中國應持續推動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市場,建立了綠色產品評價體系,組織行業和領先企業,開展了一系列產品研究,制定相關產品的評價標準體系,包括參與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參考國際實踐,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統一制定認證實施規則和認證標識,并發布認證標識使用管理辦法。統一綠色產品內涵和評價方法。采用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產品與組織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統籌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品質等屬性,科學確定綠色產品評價的關鍵階段和關鍵指標,建立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統一實施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和認證目錄。組織相關方對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等進行評估,適時納入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綠色產品認證目錄的定期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避免重復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