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注冊

低碳生態城市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文明興起形成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向,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但隨著全球工業化快速發展,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緊張,碳排放壓力劇增。有資料顯示,城市耗能占世界耗能總量的3/4,并占世界污染排放的3/4。聯合國人居署指出,城市溫室氣體排放大概占人類總排放的75%—80%。根據世界城鎮化發展的普遍規律,我國仍處于城鎮化率30%—70%的快速發展區間,但城市能耗已至少占社會總排放量的80%以上。我國城鎮化發展由粗放低效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勢在必行。這種集約高效型城鎮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加快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步伐。低碳生態城市作為適應人類現代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的一種新型城市發展模式,其建設進程是發展生態文明的主要著力點。

 

  低碳生態城市建立在“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兩大城市發展的主流概念之上,有機融合了兩者的內涵特征,具有明顯的復合性特征。低碳城市源于人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考量,其主要目標是有效減少碳排放,大幅提高碳匯,通過采取各類低碳技術方法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體現低能耗、低排放、高循環、高效能為特征的新型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關注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相融與共生性等情況,主要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使生活更美好,體現為綠色美麗、舒適健康、安全可持續等方面。

 

  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是在綜合運用城市生態學與環境經濟學等理論原理基礎上,以城市規劃為引領,通過各類管理、技術等手段,綜合調整、協調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等關系,以最小的資源環境消耗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促進經濟的轉型發展與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以及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共生發展目標。

 

  在我國,對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始于1986年的江西省宜春市,且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97.6%的地級(含)以上城市和80%的縣級城市提出以“生態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態型發展模式為城市發展目標。目前正在建設的低碳生態新城項目,主要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和湖南、湖北等中部城市群。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上升到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后,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實現了由“零星探索”向“區域試驗”、再到“全面推進”的轉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探索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最活躍的國家(地區)之一。

 

  低碳生態城市是以低碳生態發展為主線、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自然—經濟—社會”等子系統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它以人類活動為紐帶,由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三個實體系統組成。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也就從市民行動的自覺化、自然環境的生態化、經濟過程低碳化、社會生活文明化這四個層面展開。市民行動是核心,生態環境是基礎,低碳發展是途徑,生活文明是目標。唯有四者相互融合,協同推進,才能實現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有序、健康發展。

 

  市民行動自覺化是指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必須以“生態文化”為基礎,強調從文化內核深處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又要將實踐行動融于文化氛圍中,不斷強化、深化生態觀念和生態意識,從而塑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生態價值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低碳生態行動的自覺。在思想上,人們要有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強烈意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種多樣性以及代際公平等生態道德倫理;在行動上,人們要在日常的工作或生活中培養良好的環保習慣,實現低碳出行、文明消費、綠色生活,建立一種自身社會責任和精神價值與人類生態安全相適應的健康生活方式。

 

  自然環境生態化是指自然原生生態系統與城市建設生態系統的“天人合一”,強調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在充分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基礎上,以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達到人工環境“自然化”目標。具體來說,在城市生態系統建設上,除了合理的分散組團功能布局外,要積極借助于已有的自然生態,打造包括城市公園、城市綠地、森林湖泊等在內的綠地系統,美化城市生態環境。在城鄉空間結構統籌發展上,要考慮區域自然、經濟、歷史及文化等方面的獨特性,將城鄉在資源、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各種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城鄉空間的整體優化,推動低碳生態城市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齊頭并進。

 

  經濟過程低碳化是指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改進、市場拓展、環保督查的低碳組合運轉模式,促使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循環經濟得到不斷發展,城市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過程。一是利用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生態產業,培育建設農業生態種植業,引導工業生產企業的集群化發展和生態化改造,改造傳統第三產業和生態服務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二是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資源利用和循環使用率,實現由粗放、污染型和勞動、資源密集型向集約、循環型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社會生活文明化是指市民通過自覺參與自然環境生態化和經濟發展低碳化行動,在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中生活品質、品位得到不斷提升的過程。只有“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實現城市的山清水秀,居民的幸福生活。要努力保障市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享受,如在衛生、就業、社會保障和文化、教育、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各得其所,構建和諧有序的生態社會。


來源:低碳工業網 閱讀量:11689 |   收藏
相關閱讀
評論


推薦閱讀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re99| 束缚强制gc震动调教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樱花动漫在线观看免费版|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欧美人与动zozo欧美人z0|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春雨直播免费直播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av极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 欧美色图亚洲激情|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模特侨依琳大尺度流出|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日韩伦理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动漫视频下载 |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a级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自产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67pao强力打造国产免费|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 草草影院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欧美性猛交xxxxx按摩国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日韩一级黄色影片|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好男人好影视在线播放| ?1000部又爽又黄无遮挡的视频 | 国产在AJ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公车校花小柔h|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不卡三区|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