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浙江寧波舉行的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峰會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表示,在城鎮化過程中,應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注意綠色可持續發展。
李鐵認為,從城鎮化歷史來看,歐洲花了300年時間城鎮化率才達到80%。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化率只有17%,現在這一比例接近60%,涉及戶籍城鎮人口5.2億,常住城鎮人口8.13億。在我國40年城鎮化過程中,最大問題就是過于粗放。由于沒有經驗可借鑒,迅速城鎮化過程中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儲備,對于城市綠色發展的實質也沒有更深刻的了解。
“從能源排放來看,我國人均水平是美國的三分之一,是日本的二分之一,相當于歐盟的三分之二。但是,如果從城鎮戶籍人口角度考慮能源排放,人均能源排放就要多些。我國在城鎮化過程中能不能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李鐵說。
李鐵提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漫長的過程,也需要做好政策選擇,一是改革,二是技術。改革是要改變人們的觀念,提高低碳排放意識,改變原有管理體制,必然面臨嚴峻挑戰。“此外,也可以通過技術路線的選擇促進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比如,通過技術路線的選擇,降低城市對能源的消耗,彌補城市發展進程中短期無法解決的資源消耗問題。”李鐵補充說,共享經濟模式就是在技術變革的支持下,充分通過市場來實現城市低碳發展的有效路徑。盡管共享經濟模式還有技術短板,但其代表著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們要給予鼓勵和寬容,助推城市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