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復蘇步履艱難,我國經濟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經濟增速趨緩,根本原因在于新舊動能出現斷檔,舊動能消退,新動能不足。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管理優化服務 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要求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經濟結構和實體經濟升級。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要積極培育新興經濟業態,使之成為新的增長引擎,更要深化新技術在傳統領域的融合應用,使傳統動能煥發新活力。
一、利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意義重大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方向。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業態,尤其是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融合最深入、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網絡信息技術,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既是主動順應變革的時代要求,也是實現動能轉換的有效途徑。
順應生產力變革的新要求。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網絡信息技術為核心、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經濟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實現供需均衡的新手段。經濟結構性矛盾要求我國兼顧供給和需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網絡信息技術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激勵研發創新,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促進需求全面升級,實現供需關系新的動態平衡。
升級經濟結構的新方式。一是優化企業結構。網絡信息技術提高了企業間的網絡化協同效率和企業內部的管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競爭力。比如上海華虹宏力通過打造在線供應鏈協同平臺,縮短了企業采購下單業務流程80%的時間,協同效率提高了30%。二是優化產業結構。網絡信息技術豐富創新資源,拓展市場范圍,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能力,推動產業從價值鏈的中低端邁向中高端。三是優化區域經濟結構。網絡信息技術減少了各省宏觀經濟發展差距。據測算,我國中、西部地區信息經濟占GDP比重與增速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1,說明對于這兩個地區而言,信息經濟占比較低的地區增速更快。
優化就業結構的新模式。一是促進中高技能就業需求。BCG研究表明,未來10年機器人和計算機應用將減少61萬個裝配和生產類崗位,并新增96萬個IT和數據分析類新崗位。我們的研究表明,由于新技術的應用,2015年工業領域對低技術崗位需求減少約700萬的同時,新增崗位需求769萬,綜合就業效應為正。二是催生分散就業模式。網絡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的“全時雇傭”關系,實現從全日制、集中式向分散式就業模式轉變,帶來多種新型就業,擴展傳統就業渠道。
二、進一步推進利用新技術提升傳統動能,保障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意見》指出,要創新新技術新業態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的模式。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傳統產業要以滿足需求為最終目的,優化供給為主攻方向,深化改革為根本途徑,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轉換升級發展動能,形成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格局。
深化網絡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打造轉型發展新供給。一是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要把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擺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突出位置,充分調動制造業、ICT產業各領域創新主體積極性,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生態培育,壯大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支撐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全面升級,加快構建以智能制造為重點的新型制造體系。二是推進“互聯網+”向各領域融合滲透。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實體零售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優勢互補,培植基于互聯網的餐飲、娛樂、家政、旅游、金融、醫療健康、文化教育等新業態,積極利用新技術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推動分享經濟向大眾消費、生產制造、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滲透,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閑置”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
擴大經濟社會民生領域消費,創造持續發展新需求。一是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隨著消費結構升級,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突出。要以滿足需求為最終目的,積極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利用互聯網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和服務水平,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二是擴大社會民生消費需求。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挖掘長尾市場,拓展傳統需求空間,把握消費習慣與消費模式變化,積極發展跨區跨境、線上線下、體驗分享等多種新興消費業態,引導消費向綠色化、時尚化以及品質化的方向發展。三是開辟轉型發展新空間。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結合“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出去”,通過海外并購、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有效整合兩種資源,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創造和把握更多機會,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強化動能轉換政策扶持,創造健康發展新環境。一是做好技術改造支持。圍繞“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實施,把傳統企業信息化建設與技術創新、智能制造、綠色改造結合起來,把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與工業互聯網、“雙創”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強化資金統籌和引導,探索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的新型科技、財稅、金融等政策儲備。二是做好風險防范。充分預判網絡信息技術融合創新中產生的模式替代、就業轉移等效應,以及可能由此帶來的新舊模式惡性競爭、結構性失業加劇、侵犯消費者權益等新問題,建立產業風險監測體系和評估機制,及時采取相應治理措施,著力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三是做好政策兜底。優先解決產業轉型過程中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對失業人員實施轉業轉崗培訓,增強再就業和職業轉換能力,利用各類創業培訓資源,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完善失業保險與再就業聯動機制。重點針對再就業人員,積極完善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辦法和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