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美國電機能效調控措施問世,當時,電機標示牌上已顯示能效數據。美國國會起草立法文件,列明了覆蓋在內的產品的定義以及參照的試驗方法和能效等級。從此,汽車行業進入了至今仍延續的聯邦監管。
2001年,汽車制造商創建了能效等級“達到率”,提高后的能效等級高于聯邦要求的能效等級。2010年,這一新的能效等級列入第二輪調控范圍,讓市場選擇更加節能的電機,如子類型1和子類型2電機。這些類別的電機約占每年電機銷售量的40%。
2014年,第三輪調控措施發布,第三輪調控自2016年6月1日起開始。第三輪調控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多相電機,從1馬力 (0.75 千瓦) 到 500 馬力 (375 千瓦)的電機不等。經仔細斟酌的第三輪調控,擴大了覆蓋的產品范圍,同時特別關注了可能導致調控節能目標無法實現的預期外后果。 第二階段則是創建標準,量化動力傳動系統的節能效果。很明顯,電機是動力傳動系統中的關鍵部分,但是,在第二階段能源節約方面,電機在能源損失中占比很小。在這一階段,動力傳動系統(PDS)包括電機、變頻器和控制系統。另外,目前列為延伸產品的啟動器、扭矩傳遞裝置以及負荷裝置(泵,風機,壓縮機)也在考慮范圍內。
目前,美國電氣制造商協會(NEMA)正努力創建各操作點產生的能耗損失標準,確定使用動力傳動系統(含延伸產品)帶來的節能效果。系統標準創建了8個點的能耗損失標準,可用于評估能源節約情況。
詳情閱讀:http://www.iipnetwork.org.cn/US_Motor_Driven_System
關鍵詞:工業節能、能源管理體系、鋼鐵行業節能技術、水泥行業節能技術、 電機行業節能技術、能量系統優化、工業節能政策、能效融資、工業生產力研究所
電機驅動系統效率助力美國節能
分享到:
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