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五年,我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的各項決策部署,主動適應新常態,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和國際旅游勝地建設中期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五年來,桂林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主要經濟指標持續較快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培育了9個產值超百億元工業產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8.4%,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的歷史性跨越。轉方式調結構取得重大進展,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工業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旅游業向精品化、高端化、差異化方向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一批新興服務業逐步壯大,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由大向強轉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湘桂、貴廣高鐵和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兩江機場擴建工程開工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基本確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新進展,臨桂新區核心區基本建成,中心城市框架進一步拓展,老城功能、業態和品位實現新提升,縣城新空間逐步形成,呈現發展新活力,示范鄉鎮建設帶動效應明顯,城鄉發展更加協調,桂北城鎮群發展格局基本確立。全面深化改革邁出新步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開放合作水平不斷提高,招大引強成績斐然,引進一批知名企業和重大項目,與國內外的旅游文化合作交流不斷深化,成功舉辦了一系列高層次論壇和展會,發展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桂林喀斯特申遺成功,建立了科學規范的漓江保護利用機制,低碳城市建設全面開啟,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扎實推進;美麗桂林鄉村建設成績突出,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優勢得到鞏固和加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位居全區前列,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提高利用外資與國際合作水平。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水平。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領域,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外發行股票、債券,鼓勵與境外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桂林融資分析報告主要內容說明:
報告通過對項目的市場需求、資源供應、建設規模、工藝路線、設備選型、環境影響、資金籌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調查,在行業專家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對項目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進行科學預測,從而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客觀的、可靠的項目投資價值評估及項目建設進程等咨詢意見。
項目建設區交通便捷、配套設施完善、施工條件和項目建設所有軟環境均系良好,擬選場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條件及基礎設施配套條件均能滿足該項目建設的要求,項目所在地的地理條件、自然條件、地質條件、氣象水文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對該項目建設都是比較適合的,各項建設條件均能較好地保障預期目標的實現。
該項目建設均按照當地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及建設用地規劃設計要求進行設計;將嚴格按照當地規劃部門與國土資源局提供的界址點坐標及用地方案圖布置廠區總平面圖。建設項目平面布置符合制造行業、重點產品的廠房建設和單位面積產能設計規定標準,達到《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國土資發200824號)文件規定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