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三:完善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
在七部委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關于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方面,也提出很多不斷完善綠色信貸激勵約束的措施。如通過再貸款、建立專業化擔保機制、綠色信貸支持項目財政貼息支持、綠色信貸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框架等措施支持綠色信貸發展。可見在國家綠色金融頂層設計上,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約束激勵機制對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性。同樣,商業銀行若是想在綠色金融業務上有所突破、有所作為,優化資源配套、加強激勵約束機制建設也必不可少。
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從考核評價、資源配置、差異化授權等方面建立綠色金融業務約束激勵機制。在考核評價方面,商業銀行在綜合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中,設立綠色信貸考核評價指標,定期對相關條線、分支機構開展考評工作,綠色信貸考核評價指標和考評結果定期在銀行內部公布,并給予優秀分行、支行相應費用或績效獎勵;在資源配置方面,根據每年的市場情況,商業銀行可以給予綠色信貸差異化的信貸規模、差異化的風險資產,以及差異化的經濟資本配置政策等;在財務和人力資源方面,可以給予綠色信貸業務專項的績效獎勵、營銷費用配置以及專門的人力資源編制等;在差異化授權方面,可以考慮給予綠色金融業務差異化授權安排或是提供綠色審批通道,優先審批。這樣商業銀行的各地分行可以根據自己當地的情況,選擇主流的綠色金融客戶進行拓展。
支柱四:創新綠色產品和服務
目前的綠色金融市場上,各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上非常活躍。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需要從企業金融客戶和零售客戶兩個維度來開發設計綠色金融產品。
對于企業金融客戶而言,商業銀行可以采用傳統信貸產品以及非信貸產品的綜合運用來滿足客戶的綠色金融融資需求。商業銀行根據節能環保企業的常規性的金融需求,整合現有的傳統信貸產品(如流貸、項目融資等)或非信貸產品(比如發債、租賃、信托等),為節能環保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近來,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企業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2015年10月,農業銀行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首單等值10億美元綠色債券,2016年初,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在銀行間市場首批發行綠色金融債券,中國已成為綠色債券發展最為迅猛的市場。
同時,可根據節能環保特殊的客戶群體和市場,有針對性地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如為專門的節能服務商或環境服務商開發專項的合同能源管理融資和合同環境服務融資產品;針對碳市場和排污權等排放權交易市場,開發碳金融、排污權綜合金融服務產品等。
對于個人客戶而言,綠色金融引領個人綠色消費。商業銀行可以針對個人開發綠色消費貸、綠色按揭貸、低碳信用卡、綠色理財產品等產品。2010年興業銀行聯合北京環境交易所在京推出國內首張低碳主題信用卡,2016年興業銀行又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投資綠色環保項目和綠色債券的綠色理財產品,目前已經發行100多億元。
支柱五:加強專業能力和跨界隊伍建設
銀監會下發的《綠色信貸指引》明確要求“銀行機構應加強綠色信貸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綠色信貸標識和統計制度,完善相關信貸管理系統,加強綠色信貸培訓,培養和引進相關專業人才。”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銀行業人才結構中,熟悉綠色金融政策和產品設計運營的綠色金融專業人才、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人才還非常缺乏。
這就要求銀行機構要不斷加強綠色金融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建立一支具備綠色金融專業素養的隊伍,開展針對企業或項目的綠色金融服務、環境與社會風審查、綠色金融認證等,為綠色金融業務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支持保障。筆者認為,現階段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嘗試解決:
一是借助外力。銀行機構可加強對外交流,加大與行業專家或第三方機構的合作,借助外力完成綠色金融業務開展所需要的戰略規劃、能力建設、環境評估等工作,不斷提高綠色金融業務發展能力。
二是引入外部人才持續加強內部培訓。銀行在現有金融、法律、會計、經濟等專業背景人士的基礎上,引入環境、能效、化工、能源等專業背景人才加入綠色金融團隊,同時加大對銀行從業人員節能環保知識的培訓,讓銀行從業人員盡快熟悉節能環保政策理論,具備初步的綠色領域相關知識儲備。
近年來,國家節能減排事業的大力發展以及綠色經濟的興起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而低碳、循環、生態經濟的發展也蘊含著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需要更多金融機構的介入。根據國內有關估算,2015年-2020年,中國綠色投資需求大概每年2.9萬億元,而10%-15%需要政府財政資金支持,85%-90%需要市場化的綠色金融來支持。
相信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更多金融機構將順應綠色經濟發展趨勢和潮流,逐步接受綠色金融發展理念,抓住傳統產業節能減排升級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興起的機遇,建立綠色金融中長期的發展戰略,持續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加大對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斷完善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環境和社會服務水平,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