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振興實體經濟,實現轉型升級。今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年基礎上向深入推進,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積極變化不斷增加。對于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制造業,從國家、企業到地方,一場以制造業升級為抓手的振興實體經濟變革正在加快推進。
隨著制造強國一系列規劃和一批重點工程的實施,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在生產增長的同時,企業經濟效益超預期恢復性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8.3%,制造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3.4%,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正在初現成效。
而要化解供需結構錯配矛盾,創新是關鍵。這是這個月剛剛上市的一款洗衣機,衣服往里一扔不用選程序,就可以自動識別顏色、材質開啟“智慧洗”。作為全球大型家電銷量第一的品牌海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這樣一款創新產品。
為了拆開供給與需求之間這堵墻,近年來海爾把整個企業打散變成幾百個直面用戶的創客團隊,讓他們在開放的平臺上利用海爾的生態圈資源不斷創新。這場顛覆性變革使海爾在全球布局了十多個主流品牌,近十年來利潤復合增長率達到30.6%。
質量提升了,需求才會增長。今年國家將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和“創品牌”等一系列專項行動,推出更多創新產品滿足百姓生活的需求,打造一批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在地方,為了推動“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系統落地,國家開展了以城市為載體的試點示范工作。幾個月前,老工業制造基地長春正式獲批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首批試點城市。
這個破解的路徑就是先打破汽車一業獨大的格局,在現有汽車和農產品加工兩個千億級產業的基礎上,重點打造先進裝備制造、生物和醫藥健康、大數據等六個新的千億級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啟動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等五方面試點推進轉型。今年工信部還將選取20-30個城市繼續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創建。同時,通過化解過剩產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全面提升質量水平和創新能力,在政府、企業和地方共同努力下,加快實體經濟的振興發展。